Archive for May 6th, 2019

俄巴底亚1:17-21

Monday, May 6th, 2019

 

17 在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那山也必成圣。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

18 雅各家必成为大火,约瑟家必为火焰,以扫家必如碎秸,火必将他烧着吞灭。以扫家必无余剩的。这是耶和华说的。

19 南地的人必得以扫山,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也得以法莲地,和撒玛利亚地,便雅悯人必得基列。

20 在迦南人中被掳的以色列众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在西法拉中被掳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

21 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国度就归耶和华了。

17 “锡安山”,不同于摩利亚山。摩利亚山为圣殿所在。锡安山,为大卫王朝的宫殿所在。所以在圣经上经常会用锡安山代表以色列,更加扩展一点,可以代表神的百姓。“逃脱的人”,原文里面这个词是“פְּלֵיטָה”。这个词的意思是“逃脱”的意思。这个词可以用作蝗灾过后余剩下的绿色植物。用在人身上,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那些在灾难中逃脱剩余下来的人。最终极的意义就是那些在最终的审判当中剩余下来的人,就是上帝所拣选的人。 “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这句话更为准确的翻译是雅各家必得他们的产业。原文里面没有“原有”这个词,而是“他们”这个代词。翻译成为“原有”,限制了这句话的意思。而“他们”却是更好。因为在后面的几节里面,以色列得了以扫的产业。其实正是对这句话的一个进一步的阐释。

18 “雅各家必成为大火,约瑟家必为火焰,以扫家必如碎秸”,这三个并列句形成了一个对比。“雅各”“约瑟”都代表以色列。雅各家好像火一样。而约瑟家更如烈火。而以扫却好像碎秸。碎秸是易燃物。所以当碎秸遇到火的时候,肯定是被烧毁,就没有什么剩余。“剩余”这个词原文的意思是逃生的人。所以这里是在讲以扫将来要完全被以色列所灭,没有逃生的人。

19 “南地的人”, 圣经里面没有明确定义这个地域的边界。但是根据创20:1,可以知道,这个词大概是指希伯伦以南直到加低斯的这块地域。以东的国土和这块地方有很大的重叠。 “高原的人”,这里应该翻译成为“低地的人”,因为这个词“שְׁפֵלָה”的意思是低地而非高原。这个词通常用来指犹大西部群山边缘的地带,相对于耶路撒冷来说就是低地。对于这一段,加尔文在他的注释里面是采用另外一种翻译,如下:

他们要得南地,以扫山;

低地,非利士人的土地;

以法莲的土地和撒玛利亚的土地。

便雅悯要得基列地。

这种翻译从语法上来说,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按照希伯来文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他们要得,南地,以扫山”。这一句话里面,关键在于 “南地”到底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的同位语。以扫山肯定是宾语,因为它前面有宾语特定的标识“אֵת”。跟在这个字后面的一定就是宾语。但是,南地在这里可以是宾语“以扫山”的同位语,也可以翻译成为“南地的人”而做主语。不过从语法上来说做主语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但是加尔文却采取了不同的翻译。

加尔文的这种翻译更加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因为这里的预言最终指向的新约里面神的国度要扩展到地极。神的百姓,就是教会,就是真正的以色列家,要得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如果从地图上看以扫是在巴勒斯坦的南边,非利士人的土地是在西边和西南边靠海的地方。非利士人长期是以色列的敌人 。但是到最后,他们的土地却要变成神的国度的国土。以东也是如此。即使在以色列最辉煌的时候,大卫也没有收服以东。但是最终以东也要成为神国的国土。以法莲和撒玛利亚代表北国的国土。以色列分裂成为南北两国之后,北国以色列的首都就在撒玛利亚。而圣经上又经常会用以法莲代表北国。当先知俄巴底亚的时候,北国以色列已经亡国。所以这里是指最终这些北国失去的土地都要被收复。而基列在约旦河的东边,所以可能代表约旦河东边的土地。这样,这里的土地对当时的以色列来说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这里的意思其实上是指在复兴的时候,神的国度要扩展到地极。这样的翻译,能够将上下文完全的连通起来,符合这一段要表达得意思。

20 “在迦南人中被掳的以色列众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这一句话在翻译上也是非常有歧义的。原文的意思:这些要塞当中被流放的关于以色列人那些迦南人直到撒勒法。“那些”是个关系代词,它可以是修饰以色列人,如果这样,那么这句就是,那些迦南人当中的以色列人。这就是中文的翻译。但是“那些”也可以不是修饰前面的以色列人,而是代指在这里被省略了的“地”。所以这就是ESV的翻译:被掳的以色列人要得迦南人之地。这里看起来,应该是ESV得翻译更加合理。所以这句话得意思就是:从这个要塞里面被流放的以色列人要得迦南人之地。如果这样,这个要塞可能指的是耶路撒冷。ESV也没有将“要塞”这个字翻译出来,而是将它翻译成为“host”。英文的host可以翻译成为军队,也可以翻译成为一群人。所以ESV的意思就是,这群被流放的以色列人。

“西法拉”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这个字在圣经其他的地方没有出现过。很有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所以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就是现在中文版本的意思。

21 “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在这里的“拯救者”在原文里面使复数,所以是指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中文里面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分,所以这里的“拯救者”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主耶稣基督。但是这里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指神的子民。在新约里面有提到和基督一同做王的概念(启 20:4,6)。这里应该就是在讲这件事情。如果以扫代表背约者,不信的人,那么将来信徒就要和基督一同做王,审判那些不信的。“国度就归耶和华了”,这里希伯来文的结构是将来式。所以这里的意思应该是“到那时,国度就属于耶和华”。国度本当就应归于耶和华。这里是从救赎的角度讲的。因为人的堕落,所以不服上帝的统治,悖逆上帝。所以这里从救赎的角度来讲,到那时信徒和基督一同做王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违背神的旨意,神的国度充满天下。

背约者和守约者

Monday, May 6th, 2019

17 在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那山也必成圣。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

18 雅各家必成为大火,约瑟家必为火焰,以扫家必如碎秸,火必将他烧着吞灭。以扫家必无余剩的。这是耶和华说的。

19 南地的人必得以扫山,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也得以法莲地,和撒玛利亚地,便雅悯人必得基列。

20 在迦南人中被掳的以色列众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在西法拉中被掳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

21 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国度就归耶和华了。 (Oba 1:17-21 CUS)

背约者和守约者

Covenant Breaker and Covenant Keeper

      上次我们讲到以东被审判是因为它违背兄弟之约。以东和以色列是兄弟之邦。以东的祖先以扫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的哥哥。但是以东却违背兄弟之约,在以色列受难的时候,不但没有伸手帮助,反而是落井下石,帮助敌人劫掠以色列人的财产,杀害逃出来的以色列人。所以因为违背兄弟之约,上帝的审判临到以东。我们今天继续借着看上帝对以东的审判,以及上帝如何以色列人申冤。

 

一,背约者以扫

18 雅各家必成为大火,约瑟家必为火焰,以扫家必如碎秸,火必将他烧着吞灭。以扫家必无余剩的。这是耶和华说的。

21 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国度就归耶和华了。

首先我们来看背约者以扫,以及它的结局。在18节这里说到,“雅各家必成为大火,约瑟家必为火焰”。雅各,就是以色列,后来上帝给他改名叫以色列。他的12个儿子就成为以色列的12个支派。所以雅各就是代指以色列。约瑟也是代指以色列。约瑟是雅各最宠爱的儿子。约瑟因为是雅各的儿子当中最为敬畏上帝的人,所以上帝就借着他来在迦南全地连续7年旱灾的时候拯救整个以色列家族。所以约瑟也是代指以色列人。而且约瑟的儿子以法莲,经常用来代表北国以色列。“以扫家必如碎秸”,这三句连载一起,三个排比句,形成一个显明的对比。以色列家是烈火,而以扫家是碎秸。什么是碎秸?这个字在出埃及记里面出现过。当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隶的时候,他们要为法老烧砖。怎么烧砖呢?就是要找芦苇杆,芦苇杆打碎和泥和在一起来做砖。用的就是这个字。这个字不但可以指芦苇的碎杆,也可以用来指其他的碎杆,比如说麦子的碎杆。当这些碎杆和烈火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结果很显而易见,就是碎杆被烧毁,完全被烧毁。什么都没有剩下。这就是以东的结局。而历史上确实是这样,自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攻陷,屠城,20000以东人全备被杀之后,以东在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21节提到,“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在这里两座山做了个对比。一座是锡安山,一座是以扫山。锡安山代表,以色列,上帝的百姓。以扫山代表的是以东,不信的人。这里提到又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这个拯救者是谁?他上到锡安山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会审判以扫山?“拯救者”,中文这里看不出来。其实原文里面这个字是复数形式。也就是一群人,一群拯救者。如果是单数,还好解释,就是耶稣基督。基督是救主。但是这里是复数,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指神的百姓。神的百姓上到锡安山。锡安山是大卫王朝的王宫所在地。所以是代表神的国度。所以这里是指神的百姓回到神的国度。那么为什么称神的百姓为拯救者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耶稣基督是救主。所以神的百姓,基督徒,因着和基督的联合,也就成为拯救者。第二,基督徒,要传福音。福音就是拯救的信息,要就罪人脱离罪,脱离黑暗的国度。所以传福音的基督徒被称为拯救者。所以这里的意思是,神的百姓,要审判以扫山。以色列人要审判以东人。真以色列人就是基督徒。以东人,就是不信的。所以基督徒要审判不信的,要审判这个不信的世界。正如在启示录20:4,6所说,基督徒要和基督一同做王审判不信的。这个审判的方式就是福音。“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约3:18),因为他们不相信福音。所以福音既是拯救,也是审判。既是拯救的方式,也是审判的方式。“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林后2:16)。

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以东的结局就是被审判,被以色列人审判。好像被烈火烧尽一样,一点也没有剩余下来。在这里以东是背约者。他们违背兄弟之约。所以他们要受到这样的惩罚。以东代表不信的人。不信的人,也是背约者。他们违背的是上帝于人类所立的约。当初上帝在伊甸园里面和人类的代表亚当立约,说,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唯独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你不能吃。但是亚达作为人类的代表,违背了这个在伊甸园中所立的约。所以亚当所有的后裔,整个人类,都和亚当一样,成为背约者。所以不信的人是背约者,他们是亚当的后裔,仍然在亚当里面。他们的结局,就是和以东一样,被审判,最终所面临的就是灭亡,什么都不剩。

 

二,守约者以色列

17 在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那山也必成圣。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

19 南地的人必得以扫山,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也得以法莲地,和撒玛利亚地,便雅悯人必得基列。

20 在迦南人中被掳的以色列众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在西法拉中被掳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

21 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国度就归耶和华了。

如果说以东是背约者,那么以色列就是守约者。以东违背了兄弟之约,而以色列却是记念兄弟之约。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行在旷野里面的时候,他们当时在加低斯,要借道以东的地盘,上去迦南地。摩西就派人对以东王这样说,“你兄弟以色列人”(民20:14),要借道从你这里经过,我们不走葡萄园和农田,只走大道,不偏左右,直到过了你的境地(民20:17)。但是以东王却是不借道给以色列人,说,你不可从我的地经过,免得我攻击你。所以在以色列和以东之间的兄弟之约中,以色列没有违背兄弟之约,是以东首先不顾兄弟之情。以色列是守约者,而以东是背约者。

那么守约者的结局如何呢?在17节讲到,“在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这和以东形成一个对比。锡安山和以扫山。在锡安山有逃脱的人,有余民,有盼望,复兴的盼望。在以扫山,却是没有剩余的,好像被烈火烧过,一切都烧尽了。没有余民,没有盼望。锡安山必成为圣山,而以扫山,却是灭亡。“雅各家必得原有的产业”,这句话原文的意思是“雅各家必得他们的产业”。“原有的”和“他们的”有什么区别?“原有的”只原来是以色列人的产业,所以以色列回归之后,复兴之后,得回他们原有的产业。但是“他们的”却是不一样,可以是原来自己的,也可以原来是别人的,现在成为他们的。而后面的这种说法和下面的经文更加吻合。因为以色列人不但要得自己原来的产业,也要的以东人的产业。

在19节里面说,“南地的人必得以扫山,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这句话的翻译有些待考证。因为原文里面这句话本身就有些歧义。在希伯来文里面,字词在一句话中的位置,并不是很重要。在“南地的人必得以扫山”这句话里面,原文的结构是,首先一个动词“他们要得”,然后是一个名词“南地”,之后是宾语指示词加宾语“以扫山”。所以这一句话既是,“他们要得”+“南地”+宾语指示词+“以扫山”。一般在希伯来文的文法里面,“南地”放在这个位置一般都是作主语,如果要作宾语的同位语,一般会放在“以扫山”的后面。但是也不能够完全排除“南地”在这里是作宾语的同位语。如果是作主语,就要翻译成为“南地的人”,就是我们现在的翻译,南地的人要得以扫山。但是这样得翻译有一个问题,“南地的人”是谁?如果我们看以色列的地图的话,南地一般就是只从希伯伦到加低斯,这一块地域。而这一块地域本来就是以东人的地方。所以这样的话“南地的人”最大可能就是“以东人”。这样这句话就是“以东人”要的以东人的地方。这和上下文完全是鸡对鸭讲。所以这里应该将“南地”看作是宾语的同位语。这样就应该翻译成为,他们要得以扫山,就是南地。他们指的是谁?就是雅各家,就是以色列人。

相应的后面一句,“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也是如此。应该翻译成为,他们要得非利士地,就是高原。这里的“高原”原文里面是“低地”的意思。为什么中文翻译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低地”这个字专指犹大西边群山的边缘。如果我们看地图的话,就可以看出,地中海沿岸都是平原地势比较低。从地中海沿岸往耶路撒冷,地势一路拔高。耶路撒冷是在山上。而犹大西边群上的边缘,就是群山和平原交接的地方,就是非利士人居住的地方。而这块地方相对于耶路撒冷来说是“低地”,而相对于地中海沿岸的平原来说就是高原。这就是为什么中文翻译成为高原,而ESV翻译成为低地的原因。其实都是指的是同一块地方就是非利士人的地方。这时巴勒斯坦地域的西边的边界。

“也得以法莲地,和撒玛利亚地”。撒玛利亚是北国以色列的首都。以法莲在圣经里面通常用来指代北国以色列。所以这里提到的以法莲地和撒玛利亚地,指的是北国以色列的土地,是古以色列的北方边界。“便雅悯人必得基列”,便雅悯是以色列的12支派之一,在这里也是代指以色列人。而基列是约旦河的东边的主要的土地。是以色列王国的东边边界。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很明显,东西南北,四个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当时以色列人眼中的天下,整个世界。这个疆域甚至超过以色列最高峰时期大卫王朝的疆域。因为即使在大卫做王的时候,南边的以东,西边的非利士,东边的亚门和摩亚都不属于以色列。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将来复兴的以色列家要得整个天下,整个世界。所以这句话在我们脑海中的图画就是,将来复兴的时候,神的百姓,基督徒,要得整个世界。福音要传遍地极。基督徒要和基督一同做王,治理整个世界。

在21节说,“必有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审判以扫山”。在这里,看到拯救者,这个词,我们会马上联想到耶稣基督。但是在这里,“拯救者”是个复数,不是单数。所以这里拯救者应该指得是以色列家,就是神得百姓,也就是所有得基督徒。那么为什么以色列人,神的百姓,基督徒被成为拯救者呢?这是因为他们所传的福音。福音拯救人脱离黑暗,死亡,进入光明。神的百姓被成为拯救者,是因为他们所传的使人得救的福音。锡安山,是大卫王朝得王宫所在,所以是代指神得国度。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神的百姓要回到神的国度。就是神的国度要降临。到那时,神的百姓要审判以扫山。以扫,是背约者,代表不信的人。所以神的百姓要审判这个不信的世界。

所以总结来说,我们看到以色列人是守约者,他们遵守兄弟之约。所以他们将来要得产业,包括那些背约者的产业。而且他们要审判那些背约者。

 

三,真正的守约者

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仔细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以色列人也不是真正的守约者。虽然在与以东这个兄弟之约上面,相对于以东人来说,以色列人是守约者。是以东人首先背叛这个兄弟之约,而不是以色列人。但是在以色列与以东1500年的历史当中,双方都是有互相争战的时候。在大卫王朝的时候,大卫也派军争战过以东,杀了以东很多的人(志上18:12)。所以严格来讲,虽然以东违背兄弟之约在先,以色列人也不能够完全算作是严格遵守了兄弟之约。

如果我们再继续进一步谈到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的摩西之约,我们就更加的发现以色列人其实也是背约者。在申命记里面,在旷野流浪四十年之后,摩西带领新生一代的以色列人,在约旦河的东岸,与他们重申了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又非常语重心长的说,“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申30:19)。“拣选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要他们遵守与上帝所立的约。以色列人也起誓必遵守这约。即使如此,以色列后来还是背叛他们与上帝所立的约,成为背约者。所以约中的咒诅临到他们,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攻陷,以色列亡国。以色列人成为亡国奴,在列国当中被抛来抛去,真正应验了上帝在申命记里面约的咒诅。

所以以色列人也不是真正的守约者。那么谁是真正的守约者呢?真正的守约者是真以色列人。谁是真正的以色列人?我们这里说真以色列人,难道还有假以色列人吗?耶稣基督是真以色列人。他是真正的守约者。所以腓利比书2章里面说,他存心顺服,以致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基督以他完全的顺服成为守约者,完成了上帝在亚当之约当中对人类的要求。上帝与亚当所立的约里面对人的要求是什么?就是顺服!亚当没有顺服,所以成为背约者。而耶稣基督却是完全的顺服,顺服至死,所以耶稣基督是守约者。

耶稣基督是第二亚当。在第一个亚当里面,我们都成为罪人,都成为背约者。因为亚当一人的背约,我们都成为背约者。但是在第二亚当里面,我们都成为义人,成为守约者。因为耶稣基督一人的守约,我们都成为守约者。我们在第一亚当里面,是靠着血缘的连结,我们与亚当联合。我们在第二亚当里面,却是靠着信心而连结,与耶稣基督联合。所以在基督里面的就不再在亚当里面。所以罗马书10章里面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我们原本在第一亚当里面,是背约者,我们的结局就是灭亡。但是因着神的恩典,借着信心我们从第一亚当里面挪到第二亚当里面,成为守约者,我们结局就不再是,而是复兴,要承受产业。所以我们在主耶稣基督里面就是真正的以色列人。我们要得产业,得那些不信的人的产业,而且要审判这个不信的世界。

 

四,今天的应用

那么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守约,所以我们就不必再守约?是的,我们不必再守亚当之约,因为耶稣基督以他完全的顺服,已经完成了亚当之约。但是我们却是要守基督之约。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的时候,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与你们所立的新约。所以我们虽然不必再守亚当之约,摩西之约,但是我们确实要守基督之约,就是新约,恩典之约。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在林前9章所说的,我已经不在律法之下,但是我却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

基督的律法是什么?这个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新约里面,当有文士来问耶稣,律法的总纲是什么的时候?耶稣回答说,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第一要尽心,尽意,尽力,尽性爱主你的神。其次,要爱人如己。所以总结出来就是爱。

正是因为这个爱,上帝在人类堕落之后才为人类预备了救恩。

正是因为这个爱,耶稣基督才道成肉身,来到世间,背负众人的罪,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面。

正是因为这个爱,才激励众门徒,使他们从四散逃跑的羔羊,变成不要生命,勇敢传福音的人。

正是因为这个爱,保罗才能放下自己的地位和学识,甘愿成为到处被人追赶逃跑的人。

正是因为这个爱,历世历代才有这么多人愿意放下自己优越的生活,到穷乡僻壤去传福音,甚至舍弃自己的性命。

所以保罗在林前13章总结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所以约翰才会在启示录的第2章责备以弗所教会说,你们若不将起初的爱寻找回来,就要从你们当中挪去金灯台。

所以彼得才会在彼得前书4章说,最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要彼此相爱,因为爱能遮掩一切的罪。

所以什么是基督的律法?基督的律法就是爱。基督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爱的缘故,他舍弃天上的荣华,降世为人,背负我们的罪,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是牺牲的爱。

无条件的爱,神爱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值得爱,配的爱。我们不配,而他却爱我们。所以是无条件的爱。

牺牲的爱。爱需要牺牲。没有牺牲就不要谈爱。基督为爱的缘故作了牺牲,他牺牲了天上的尊荣,他舍弃了他的生命。今天我们如果要爱,也要预备好去牺牲。

什么是爱?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3章说:

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 爱是永不止息。 (1Co 13:4-8 CUS)

 

所以总结来说,今天我们在基督里面我们已经是守约者,我们在基督里面遵守了上帝与人类所立的亚当之约。但是我们今天仍要作一个守约者,我们要守的是基督与我们所立的新约,就是恩典之约。这个约中的律法就是爱。就是要我们尽力去彼此相爱,爱神,爱人。

这个命令既简单,又复杂。既容易,又艰难。艰难之处,在于我们无论如何做,也没有办法在爱上做到完全。所以我们永远是亏欠的。所以弟兄姐妹,不要自满,不要自我感觉良好。神要我们尽力去爱神,爱人。这个尽力,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无论如何做都没有办法做的完全。我们永远是亏欠。所以保罗说,在爱上要常以为亏欠。所以弟兄姐妹,不要自满,不要觉得自己不亏欠谁,要常以为亏欠。这就是这条律法的艰难之处。

而这条容易之处也在于尽力的去爱。神没有要求我们完全。神要求我们尽力。只要我们尽力的去做。我们做不到的地方,基督已经为我们献上了赎罪祭,只要我们认罪悔改,神是信实的,公义的,必赦免我们的罪。所以我们做的不完全的地方,基督耶稣已经替我们补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我们还是要尽力。这是神的要求。用中国的话说,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还是要尽力的去谋事。也说,尽人事,听天命。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还是要尽心,尽力,尽性,尽意的去爱神,以及尽心,尽力,尽性,尽意的去爱人。当我们忠心,尽力的这么去做,去守约的时候,我们就是那真正的以色列人,要上到锡安山,要和基督一起审判这个不信的世界,并且要承受产业,就是上帝为我们所预备的。

2019年5月6日默想:吃血的问题

Monday, May 6th, 2019

10 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若吃什么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民中剪除。

11 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

12 因此,我对以色列人说,你们都不可吃血,寄居在你们中间的外人也不可吃血。

13 凡以色列人,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若打猎得了可吃的禽兽,必放出它的血来,用土掩盖。

14 论到一切活物的生命,就在血中。所以我对以色列人说,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们都不可吃,因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他的生命。凡吃了血的,必被剪除。(Lev 17:10-14 CUS)

 

基督徒可不可以吃血?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今天基督徒所关心的问题。关于是否可以吃血的问题,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一直也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引用保罗在林前10的观点,凡是地和其中的都是属乎主,为什么不可以谢恩而吃?这是将吃血的问题和吃拜偶像的肉放在一起处理。因为在耶路撒冷大会的明确规定里面,是将吃带血的肉和吃祭拜过偶像的肉并列的。如果保罗在林前10提到吃祭拜偶像的物不算的什么,只要感恩而吃就可以,那么吃带血的肉是不是也一样呢?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关键还是在于,除了使徒行传15章将它们并列处理之外,圣经的其他地方有没有提到这两者的区别。保罗在林前10提到,可以吃祭拜过偶像的肉的原因是,偶像不过是人造的,是假的,所以只要凭着信心吃,就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要遵循一条更高的原则,就是爱的原则。但是不可吃带血的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利未记的这段经文里面让我们看到,上帝禁止以色列人吃带血的肉,一个方面是礼仪性的,因为血代表生命,是用来做赎价,来赎我们的罪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可以用来作为祭物的动物,它们被杀后,它们的血一定要带到会幕,洒在燔祭坛上。这是以色列人在旷野里面时候的规定。在以后他们进入迦南后,没有办法每次吃牛羊肉都要将血带到圣所,所以在申命记里面就规定他们必须放血之后才可以吃。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礼仪性的,血是用来献祭的。第二个原因,是血代表上帝所赐的生命。这个在创世纪的9章里面就提到。在洪水之后,上帝允许人吃动物的肉,但是特别提到因为血代表上帝所赐的生命,所以不允许诺亚吃带血的肉。在NIV的那一系列圣经注释里面,将旧约的律法分为四种:道德律,礼仪律,民事律和卫生律。并认为吃血这个问题牵涉到道德律,礼仪律和卫生律。牵涉到卫生律,因为血往往带着各种疾病,所以吃血并不健康。牵涉到礼仪律,因为血是用来献祭的。因为礼仪律已经废除,所以这一条并不适用于新约。但是吃血也牵涉到道德律的内容。道德律是不受时间约束的,比如说不可杀人。无论何时杀人,奸淫等都是不道德的。吃血牵涉到道德律是因为上帝在设立祭司制度之前就已经规定不可吃血因为血是上帝赐给的生命。还有一处经文支持,是以西结书33:25-26,在这里将吃血和杀人,奸淫,拜偶像等道德律放在一起。所以NIV的圣经注释认为,吃血不但牵涉到卫生律,礼仪律,而且牵涉到道德律。所以不可吃带血的肉这一条在新约里面仍然适用。但是我们在这里处理律法,特别是道德律的问题,不是从不可吃,不可摸的律法主义角度出发,而是从得救之后如何爱上帝,遵循上帝的心意,蒙上帝喜悦的角度出发来看的。

所以这样看来,虽然在使徒行传15章,吃血和吃祭拜偶像的食物放在一起,但是它们后面的原因却是不一样。所以保罗虽然在林前10章废除了吃祭拜偶像的食物,但是这个逻辑并不能简单的应用到吃带血的肉,因为这两个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来说,最好还是不要吃血,或是没有放过血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