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pril 6th, 2012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

Friday, April 6th, 2012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

李洪军长老

两千年前的今夜,在月黑风高的客西马尼园,主耶稣陪伴着门徒,等候着人类最丑恶的一幕上演。

在煎熬般的等待中,主耶稣三次向父祈求,求父把杯挪去。马太真实的记载了那段撕心裂肺的场面。

“(耶稣)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然后他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6-30)

路加补充道:“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44)

多少年来,这段经文曾让很多人迷惑不解:这位为此而生的弥赛亚,这位曾教导门徒“凡要救自己性命的,必要丧掉生命”的救世主,在此时此刻,为什么没有表现出一点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反而却变得如此软弱?

一些人为了替耶稣开脱“怕死”的罪名,在“杯”上作了很多文章。我们今天先放过“杯”的争论,定睛仰望在我们的救主身上,看他是如何的“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你会发现耶稣的祷告在他的完美人性上是多么的闪闪发光。

也许借用改革宗神学关于“基督顺服”的教义,会帮助理解这几节经文。按照改革宗神学,基督的顺服通常分为“主动的顺服”(Active Obedience)和被动的顺服(Passive Obedience)。

主动的顺服指的是耶稣基督作为完全的人,按照神所喜悦的旨意,在地上活出了一个完美无罪的人生。被动的顺服指的是主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世人而甘愿受苦和受死。

如果允许我发挥一点,我会说,人起初被造的本性原是与神的律法相调和,因此有能力主动遵行神的旨意。然而当人堕落后,人的原本性情被罪破坏,从此与神的律法相抵触,因此亚当的后代没有一个人再有能力主动顺服神的律法。唯独道成肉神耶稣,他无罪的本性仍然能够与神的律法相调和,可以主动顺服神的律法,活出一个完全无罪的人生,作为一个完全的义人,他才能成为我们“因信称义”的根本。神借着我们无功有效的信心,将基督主动顺服的义加添在一切相信他的人身上,因此在神的眼中,因着基督的义,我们这些原本污秽不堪的人,仿佛也像基督一样有一颗主动顺服的心,能够活出无罪的生活,因此得以被称为义。所以,耶稣主动的顺服,使我们因信称义的根本。

然而被动的顺服,则表现在与人的自然本性不相调和的行为方面,即便是在完全无罪的情况下,这些行为也与人自然的本性不相符合,比如受苦、被弃绝、死亡等。因此被动的顺服应该是在情感上不自愿的前提下,为了顺服神的旨意,仍甘心去做的。

从被动顺服的角度看主耶稣基督的祷告,想到这位因主动的顺服而完全无罪的人,却要经历被鞭打,被虐待,被凌辱,被杀害,甚至被神离弃这些与他的本性完全不相容的磨难,我们会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主耶稣“存心顺服”所带给我们的救赎之恩。

第一、 耶稣的祷告表明他是一个完全的人,死亡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事件,唯有如此,救赎才能对你我产生果效。这对早期教会史中出现的种种异端是最有力的回击,特别是“幻影说”,幻影异端否认基督完全的人性,认为基督只不过是神变成人体的幻影,如此来说耶稣的死不过是一场游戏。这种理论彻底否认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替死救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从耶稣的祷告中,可以深深感觉到死亡对他的真实性,从而可以确信他为我们所受的鞭伤、责罚、和死亡,能够真真实实的满足神公义的要求。

第二、 耶稣的祷告表明他和所有的人一样,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厌恶。这和当时流行的一些希腊哲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这些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认为灵魂是高贵的,肉身不过是灵魂的囚牢,因此当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时候,他非常乐意的接受了这一宣判,似乎巴不得早点执行,好让他的灵魂脱离肉身的捆绑。这一思想和后来的诺斯底异端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从耶稣的祷告中,我们可以清楚感到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同时更能理解主耶稣为我们付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至深大爱。

第三、 耶稣的祷告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存心顺服。他的祷告表明在情感上他希望“倘若可能,求你叫这杯离开我”,但是在意志上,却表达了他完全的顺服:“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主耶稣为我们所付出的,不是顺手牵羊的便利之举,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是完全舍弃他自己的生命,并且被父离弃。在这种违背自然本性的关键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意志上的顺服,才叫舍己的顺服,才是真正的“存心顺服”。

因此主耶稣我们感谢你,在今天这个夜晚,我们愿意俯伏在你的脚前,愿你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也成为我们的祷告。求主赐给我们同样顺服的心志,像你一样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甘心顺服的来跟随你,在凡事上不照我们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也求主赐给我们主动顺服的心志,因你的义在我们里面,让我们从心里喜爱耶和华的律法,能够向你一样活出一个讨神喜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