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13th, 2011

撒迦利亚书的神学(Zechariah, Theology of)

Wednesday, July 13th, 2011

链接:http://peddrluo.ccblog.net/archives/2011/38564.html

撒迦利亚书的神学(Zechariah, Theology of)
摘自圣经神学辞典

序言

作 者的身分 撒迦利亚书可自然地分成两个部分:一至八章和九至十四章。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先知是在波斯人统治以色列年间发出预言的(主前6世纪末)。当中提到大祭司约 书亚和属于大卫子孙的总督所罗巴伯,有关鼓励百姓重建圣殿的连番劝勉,以及夹杂不同神谕和异象的记述。可是,在第二部分作者却完全没有提及任何日期,众领 袖变成没有指名道姓的牧人,而且,他不再提及重建圣殿一事。这些迥异再加上在风格方面各有特色,导致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本重要的预言著作是由多于一位作者写 成的。撒迦利亚写了前八章,但是,第九至十四章则可能是后来一位隐名的先知所写的。若是如此,我们必须强调的是第九至十四章亦全然是出于神的默示,就正如 出于隐名作者的新约希伯来书一样。有不少学者还指出撒迦利亚书的九至十一 章、十二至十四章,跟玛拉基书一样,都是以「神谕」一字作为开始。另一些学者则提出异议,认为九至十四章同出于撒迦利亚,只不过是他稍后期的作品。

历 史背景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87年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它的圣殿,又把许多犹太领袖掳到巴比伦。不久,神兴起波斯王古列击败巴比伦(主前539年),并且更在 主前538年颁布诏令,准许被掳的犹太人重返国土。他不单释放他们,更将被尼布甲尼撒所抢掠的圣殿器皿交还,批准他们用波斯帝国的经费重建圣殿(拉六 3-5)。

重建圣殿 

犹太 人从巴比伦归回,便依从较早期的先知以西结和耶利米的指示,进行圣殿重建的计划。以西结更预言了圣殿的重建(结四十至四十八章)。二人亦同时预言将会有两 位领袖带领犹太人,分别是撒督后裔的祭司(耶三十三18;结四十四章)和出于大卫家的王子(耶三十三15-17;结三十四23)。设巴萨领导了第一批犹太 人回国。由于他是大卫的后裔(犹大最后一位王约雅斤的儿子),所以便有资格成为首任总督。可惜,他只成功地为圣殿的重建奠下了根基(拉六16)。作为设巴 萨的侄和约雅斤孙儿的所罗巴伯接任为第二任总督。他担任领袖之后,便得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耶和华兴起先知哈该来道出个中原因:因为百姓忽略了重建圣殿的 工作(该一1-11)。大约在同一时间,神默示撒迦利亚说预言。于是,哈该和撒迦利亚便 肩负同一使命,鼓励作为大卫后裔的总督所罗巴伯,以及撒督后裔的大祭司约书亚,努力完成修筑圣殿这项重要的工程(四9)。

神学要旨

为基督而建造 

基督徒经常强调属灵的世界和主的再来,以致漠视物质的需要。撒迦利亚书则反映出今生的重要性。它肯定了人类建制、政治架构和世俗事务,诸如建造工程等,不可或缺。为了让犹太人在他们的本土重建自我,他们便必须重建圣殿和恢复祭司的制度;他们亦需要建立某种形式的管治。

这 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一个例子。我们虽是「天上的国民」(腓三20),但我们却仍属于地上政治实体的成员。尽管我们不可以期望借着自己的努力,把神那个末世的 国度带到地上,但我们却可以借着社会参与,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我们的政府就如撒迦利亚当时的一样,并非神治政体,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把基督教的信仰应 用在我们那个世俗化和多元化的政府上。不过,我们却可以尝试使我们的社会变得较为公义。

我们亦是基督徒群体的成员──包括地方教会、个 别的宗派和福音机构。我们可以支持和推动不同组织的建立,例如教会、医院、救援队伍、精神健康中心、免费膳食分派站、露宿者之家、遭受虐待人士疪护站和未 婚妈妈之家等。此外,我们还应该兴建基督教学校和大学,以及训练基督徒领袖的神学院。

敬拜 

撒 迦利亚的预言既强调圣殿,亦同时提醒我们敬拜的重要性。自从约西亚的改革之后(约主前620年),唯一认可的献祭地点就是耶路撒冷。神喜悦忠心的人来到那 里恳求祂的恩(八20-22)。献祭使耶路撒冷变得圣洁(十四20-21)。百姓若想得到从天而来的赐福,便要前往锡安守节(十四16-17)。圣殿之中 不单充满喜乐的欢呼声和快乐的歌唱(八19),有些时候,亦要在可畏的神面前肃敬静默(二13)。这最后一点是我们可以直接用在敬拜上的。高声颂赞和默然 崇拜都是敬拜神的合宜方式。

有些学者认为本书主要是关乎耶路撒冷的敬拜,因而低估了它的宗教价值。可是,我们读旧约的时候,应当小心避 免强行加入基督徒的某些偏见。不错,耶稣曾经说过,当时候到了,人便不用到耶路撒冷敬拜,因为神所要的,是人「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四20-24)。而 且,我们知道,神的同在并不只局限在人所建造的殿宇之中(徒七48,十七24)。此外,我们亦知道自从主为我们的罪献上最后一次祭之后,我们如今已毋须再 献(来九至十章)。然而,神在从前借着摩西吩咐百姓遵守的敬拜形式,最终得以在耶路撒冷被确立;先知的说话在他们的时代是完全有效的。

撒 迦利亚书却仍然切合我们的时代,因为它强调人在敬拜中要服从。虽然我们今天比旧约的信徒在敬拜神的方式上享有更大的自由,但我们却必须小心按照神的吩咐来 敬拜,而非单凭自己的喜好。旧约要求敬拜的人献上祭牲;到了新约,我们则必须借着神儿子所献的祭来到神面前。而且,神要的不再是祭牲的血,反而是把我们的 身体「献作活祭」(罗十二1),以及不断献上「颂赞为祭」(来十三15)。就正如巴别塔的事例(创十一1-9),人类至今仍然尝试借着错误的宗教或善行来 亲近神,可惜永远都只会徒劳无功。这些方法只会带来混乱,因为耶稣才是通往父神那里的唯一道路(约十四6)。

神的主权

基 督听命的对象,是以色列的神,而非异教的偶像。犹太人之所以遭受被掳的惩罚,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参与拜祭迦南的生育神。他们误以为骑乘乌云的巴力, 会为五谷带来雨水。然而,其实是耶和华垂听农人祈祷,降下甘霖雨露(亚十1-2)。祂亦掌管了历史。神使祂的百姓散居在列国中间;又带领他们重回故土(十 9-10)。此外,祂更会惩罚伤害祂百姓的列国(二8-9,十11,十二9)。

神的眷顾 波斯王首先批准犹太人重建圣殿,可是,要到较后期,即尼希米的时代(主前445年),才允准他们重建城墙。由于当地不少居民起来攻击犹太人,反对他们修筑 城墙,所以,这些被掳归回的人便忧虑自己的安危。然而,神却应许要用祂的火四面包围耶路撒冷,藉此保护他们;又保证会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在;藉此驱除他 们的恐惧(二5)。另一个显明祂眷顾的标记,就是祂承诺要让经济衰退的情况结束。神会赐福百姓,使他们富足,作为他们在重建圣殿一事上表现顺服的赏赐(八 9-13)。

撒但 

我们在 本书第三章窥见一幅关乎天上法庭的景象,大祭司约书亚站着,遭受一位名叫「撒但」或「那恶者」的人物指控。这个名称在希伯来文是附以一个定冠词(即英文的 “the”),所以我们应该把它译作一个称号,而非我们一般所认识的专有名词「撒但」。根据撒迦利亚书所示,这「撒但」并非善类,因为他遭到耶和华责备 (三2)。然而,在这个循序渐进的启示中,在此一阶段我们所看见的他,还没有彻底坏透,因为他在神作为大君王的法庭中出现,似乎是当中的一位成员。他的身 分类似现今西方社会的检控官。启示录十二章10节同样称他为「控告我们弟兄的」。神在旧约只给予有限度的启示;再加上新约的补充,我们便对撒但有较全面的 认识,知道他是一个从天上堕落,完全属乎恶的属灵敌人。然而,撒迦利亚的看 法与新约完全一致,就是指出我们不应害怕这个属灵敌人。我们必须相信神会赦免我们的罪,就正如祂昔日赦免约书亚的罪一样;如此,我们便不用畏惧任何的指 控。

罪、成圣和救恩 

本书 一开始便劝百姓悔改,提醒他们回想先祖们所犯的罪。先前的众先知都曾起来斥责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可惜他们没有悔改。撒迦利亚提醒他们不要重蹈覆辙。神其实 已应许百姓,他们若肯回转归向祂,祂就会归向他们(一2-6;参七8-14)。先知明确列出的罪,包括有拜偶像(十三2)、骄傲(亚述的骄傲,十11)和 缺乏同情心(七9-11)。

被掳归回的百姓可借着甘心乐意地重新投入修筑圣殿的工作,来表明自己的真心悔改。神亦将要显出祂的恩典,首 先是除去大祭司约书亚的罪(三1-5),继而便是除掉这地的罪孽(三9)。先知在一个有关量器的异象中,看见罪孽和恶人从犹大运到巴比伦(五5-11)。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则告诉我们,当历史快接近尾声的时候,神将要开一个泉源,洗净「罪恶和污秽」(十三1)。在那日,耶和华会拯救祂的百姓,除了领他们回到 自己的土地之外(八7,十6-10),还会供应他们(九16)。

道德要求 撒迦利亚一再强调要以公义、恩慈和怜悯待人,尤其不可欺压社会中的弱势社群,包括弧儿寡妇和寄居者(七9-10)。这教训早于摩西时代便已提出(出二十二 22,二十三9),也是众先知教导的核心(赛一16-17;耶七5-7;摩五15、24),新约亦一再重申肯定(徒六1-3;雅一27)。

书 中还提出一个警告,就是不可恶待神的选民──犹太人,因为他们是「他眼中瞳人」(亚二8)。外邦人将为到他们加诸犹太人身上的任何伤害而遭受惩罚(二 9)。因此,对于任何形式的反犹太主义,基督徒都必须持反对立场。虽然今天神的百姓已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只要他们是相信耶稣的(罗十一13-24),不 过,神却没有离弃犹太人(罗十一2),他们亦终有一日会整个民族归向主(罗十一26)。

为福音作准备 

撒 迦利亚预言将有一天,救恩的大门要为非犹太人打开。他预言必有多国的居民来到耶路撒冷,一同敬拜耶和华。他们会拉住一名犹太人的衣襟,对他说:「我们听见 神与你们同在了」(八20-23)。那些不肯守住棚节的列国,将遭到刑罚(十四16-19)。其实,不单撒迦利亚论到这些主题,以赛亚和弥迦均预言将有一 天,列国要在锡安寻求神(赛二2-3;弥四1-2)。犹太人要作列国之光(赛四十二6,四十九6);他们要成为神的见证(赛四十三12)。异地的居民── 其中还包括他们一些统治者──将带同他们的财富来到犹太人中间,承认以色列的神才是唯一真正的神(赛四十五14,四十九7、22-23)。

反 观犹太教的历史,并不见得它是一个着重宣教的宗教。不过,在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人,却表现出带领外邦人归信犹太教的信心(太二十三15)。那些作出回应的 外邦人,使撒迦利亚的预言得以部分成就。另一部分的成就,则在于许多异教徒成了「敬畏神的人」。这些人并没有完全归入犹太教,却愿意离弃他们的偶像,敬拜 独一的真神。他们获准进入耶路撒冷圣殿的外邦人院,却不准超越那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作分隔的墙,违者一律处死。基督徒在耶稣所成就的工作中,看见旧约的 预言得着更完全的应验。那在中间分隔的墙已经因着基督的死,被彻底地拆掉,以致无论是犹太人抑或外邦人都可以借着祂来到神的面前(弗二13-16)。

圣灵 

撒迦利亚教导我们不要倚靠自己的力量,因为神是靠着祂的灵来成就祂的旨意(四6)。此外,他亦教导我们要信靠神用灵默示的话(七12)。

弥赛亚观 

撒 迦利亚对于旧约的弥赛亚观的发展亦有一定的贡献。以赛亚预言耶西(大卫的父亲)的根必生出一枝子,将要以公义治理百姓,以及使乐园得以重现(赛十一 1-9)。撒迦利亚则把焦点放在大卫的苗裔所罗巴伯身上,他将负责重建圣殿的工作(三8,四9,六12-13)。正如前文已经提过,被掳后的犹太人都愿意 接受以西结的重建计划。他曾经描述随着圣殿重建而来的美好境况,就仿如天堂一样(结四十七1-12)。除了此处,还有哈该的预言,说神即将倾覆世上的列 国,以及选立所罗巴伯为祂印记的指环(该二20-23);许多人便因此期望所罗巴伯是弥赛亚,由他引进神的国度。不过,尽管有提到冠冕,但只有祭司约书亚 获得冠冕,戴在头上(六11)。当中亦有暗示君主制度的复辟──「尊荣」和「王权」(六13)──可是却完全 没有实现。哈该的预言则一一应验,因为神的确借着兴起波斯人来释放祂的百姓,使列国震动。同时,所罗巴伯亦的确成了神印记的指环,因为他以犹大总督的身分 来进行神的计划。然而,他没有作王,也没有将神的国带到地上。

撒迦利亚的预言亦已经应验,因为所罗巴伯的确完成了圣殿的建造工程。至于 冠冕戴在约书亚而非所罗巴伯的头上,以及还有一顶冠冕安放在圣殿中的事实(六14),显示神仍未是时候让大卫的苗裔弥赛亚永远以公义作王统治。反之,神正 在计划借着祭司的家系提供属灵的领导和管治。当神在主前458年继所罗巴伯之后差派以斯拉作祭司,此事便真正应验了。

末世论 

撒 迦利亚书的第二部分宣告地上将有一位谦和的君王,以和平统管全地(九9-10)。所罗巴伯与这位将要来的同属一类人。撒迦利亚书十四章1至9节亦证明主会 亲自来到地上统管万有。那位完全是人又完全是神的耶稣,在祂第一次降世时便开展了神的国,然而,一直要等到祂第二次再来,才会完全实现祂作王管治的预言 (林前十五24-28)。到了那日,耶稣将从天降在橄榄山上(十四4;徒一11),就正如祂升天时那样,与天上的圣者同来(十四5;太二十五31)。

撒迦利亚书所提到的两棵橄榄树或是两个受膏者,明显是约书亚和所罗巴伯(四3、11-14)。不过,约翰在启示录中再次采用这个意象来说明末时会有两名见证人(十一1-13)。

新约的引用

新 约共引用撒迦利亚书71次,其中31次在启示录,另27次在福音书。新约引用的,主要是撒迦利亚书第二部分那些较为人熟知的经文。例如,耶稣坐在驴驹上, 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耶路撒冷,正表明祂是先知预言的那位君王(九9-10;太二十一4-5;约十二14-15)。大祭司给犹大30块钱作为出卖耶稣的代价 (太二十六15),结果,犹大把那银钱丢在圣殿中(太二十七3-5)。马太将此解释为旧约预言的应验(参太二十七9,当中提到耶利米,但引用的是十一 12-13)。撒迦利亚书十三章7节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当耶稣接受审讯和被钉十字架,众门徒都离弃祂的时候,便应验了这话(太二十六31、 56)。至于撒迦利亚书预言一位被扎的人,那些扎他的人会为他哀伤,我们在圣经中找到双重的应验:首先,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候, 一个人拿抢扎祂的肋旁(约十九34-37),其次,就是当耶稣在末时再来的时候(启一7)。

William B. Nelson, Jr.

另参:「弥迦书的神学」;「哈该书的神学」;「以色列」;「先知;女先知;先知预言」;「异象」。

参考书目:
E. Achtmeier, Nahum-Malachi; J. G.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R. J. Coggins,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P. D. Hanson, The Dawn of Apocalyptic; R. A. Mason, The Books of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C. L. Meyers and E. M. Meyers, Haggai, Zechariah 1-8; D. L. Peters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8; R. L. Smith, Micah-Mala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