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18th, 2009

成全律法

Saturday, July 18th, 2009

成全律法
李洪军
“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19-20).
如 何看待旧约中的律法,是让很多基督徒感到疑惑的一件事,新约圣经有的地方强化了旧约律法(如登山宝训),而在另外的地方却有忽视一些旧约律法(如安息日、 洁净礼仪等)。在现今生活中,我们如何掌握遵行律法的原则,不仅仅是每个人敬虔生活中的“个人问题”,也往往是涉及到弟兄姐妹之间如何彼此接纳和合一的“ 家庭问题”。
雅各针对外邦人信主以后与犹太人如何相处所提出的这几条建议,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要准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需要对旧约律法有比较多一点的认识。简单来说,旧约律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道 德律:这是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就命定在人里面的“生命律”,当人堕落以后,神为了防止罪恶无休止的泛滥导致人类彻底死亡,以“诫命”的形式规定了这一“生命 律”的底线,用“十诫”表达出来,总结出来就是“要尽心、尽意、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也要爱人如己”。这些法律到天地费去之后,一点一画都不能改变,我 们的生活永远在这一生命律的约束之下。
(2)     礼仪律:这是神吩咐以色列人如何以带罪之身来接近圣洁之神的“暂行条例”,包括严格的献祭制度,和详细的生活守则。这一“暂行条例”必须严格遵守,直等到罪的问题得以解决。
(3)     民事律:这是神吩咐以色列做为一个新兴国家所当遵行的国家宪法,包括如何解决民事冲突,借债换钱,买卖交易等。这些法律主要是针对以色列国的,其他民族没有义务完全遵守(比如亲属买卖和婚约中的“救赎者”),但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在主耶稣降生之前,这些律法如果家庭教师一样保护着以色列人免遭沉底灭亡。“我要叫他们听见我的话,使他们存活在世的日子,可以学习敬畏我,又可以教训儿女这样行。”(申4:10),但是这里面的任何一条,都不具有使人得救的功能。尽管如此,当主耶稣在世的日子,他宣告,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
(1) 在“登山宝训”,主耶稣亲自宣告“天国的律法”,远远超过作为底线来阻止罪恶蔓延的“旧约律法”。当人们遵行天国律法的时候,掌管人生命的道德律就得以成全(太5-7)。
(2) 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舍身救赎,使罪得赦,挡在神和人之间的幔子被撕裂,使礼仪律这些“暂行条例”得以成全(来10)。
(3) 新约所有关乎“彼此相爱,主里合一”的教导,都在帮助我们成全“弟兄和睦同居”的民事律。
在使徒行传15:18-19两节,雅各那段话对外邦人信主以后当如何行所作出的总结,“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是列在十诫中的道德律, “偶像和奸淫”代表了人对神和人最容易犯的罪,这两条诫命,表达了外邦人信主以后,仍然受到“爱神、爱人如己”这道德律的约束。雅各完全没有谈道礼仪律,说明礼仪律已经得到成全,不需要再谨守,这些都是容易理解的。争议最大的是“吃血”的问题。这到底是不是对“旧约律法”的重申? 如果是,我们禁止吃血,责无旁贷。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意思?
我 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段经文。犹太人和外帮人在信主以后,所存在的最大冲突是对“律法”的态度,集中表现在“割礼”和“饮食”上,保罗曾在“吃“的问 题上大大责备过彼得。耶路撒冷大会的定调,是外帮人不必负“我们祖宗的扼”(犹太人的律法),因此,“割礼”和“饮食”已经从“律法”的意义上被拿掉了, 因为在圣经其它地方,神亲自吩咐“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 因此,雅各在回应“外邦人不必负犹太人祖宗的扼”这一大的原则时,首先说明“道德律”不是他们“祖宗的扼”,而是所有人都当遵守的。然后才回到讨论的主题 上,即从律法层面,外帮人不必守犹太人的规矩,但是为了合一的缘故,外帮人应该尊重他们祖宗的习俗。因此“不可吃血”成为犹太人和外邦人能在“饭桌上合一 ”的妥协性调节。犹太人饮食戒忌很多,他们不能强迫外帮人完全和他们一样,所以需要包容一些。同样,外帮人什么都吃,但为了能使犹太人过得去,应该对他们 特别忌讳的东西,就是血,作出自己的让步,“若能禁戒不犯就好了”(15:29)的“就好了”,表明这不是铁板钉钉的律法,而是在“彼此和睦”原则下的劝诫,为要成全“爱人如己”的律法。从下文看到,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众人……就欢喜了”(徒10:31)。
这 就是我们今天弟兄姐妹彼此相交的榜样,在真理原则上没有妥协的余地,但是在习惯和性格上,个人应该本着为他人着想的原则,主动节制自己。不是“可以不可以 ”的问题,而是“造就不造就人”的问题。不是“律法主义”,也不是“自由主义”,而是为合一的缘故,主动放弃自己的所谓“权利”和“自由”,成全“爱人如 己”的神圣律法。

把船开到水深之处

Saturday, July 18th, 2009

把船开到水深之处

李洪军
“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路5:4)
这 是记载在路加福音第五章,耶稣刚开始出来传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众人拥挤耶稣,要听他讲道。也许人们对文士和法利赛人死板枯燥的教训早就厌烦,耶稣所讲的 道让这些人耳目一新,便把他当成一位口才极好的老师,才吸引这么多的听众。但是,耶稣要让人明白,他不仅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有权柄统管万有的主 宰。因此,他要求人们不但要在“神国大事”上听他的道,就是在“家庭小事”上,也要遵他而行。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道理”和“经验”分开。在“道理”上我们知道完全相信圣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道理”不一定“管用”,所以在“行动”上我们依然遵循自己的“经验”,特别是当我们的“经验”和圣经的“道理”出现分歧的时候。
彼 得在这里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当耶稣讲完道以后,吩咐彼得把船开到水深之处撒网。按照常理,耶稣犯了领导视察工作时的大忌,就是作为外行的领 导,非要对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挥。彼得作为职业渔夫,对捕捞操作和附近海域的渔情应该非常熟悉。耶稣的吩咐,明显的有悖于彼得他们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然而彼得,虽然老大的不情愿,却顺服耶稣的吩咐,结果满载而归。
这 段经文不是在告诉我们耶稣在捕鱼作业上比彼得更老练、比彼得更“知道”哪里有鱼。而是告诉我们,耶稣是以他全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万物都在他的统管之下。我 们的经验有不灵的时候,但是神的话永远不会落空。因此,在我们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比如子女教育、夫妻关系、财务管理等,当神的话和我们的经验不相符 合的时候,凭信心我们知道,神的话更为可靠,因此我们就应该凭信心遵他而行,而不是把“跟随耶稣”仅仅停留在嘴边上。这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常常得 到来自神能力和祝福的关键性步骤。
所以雅各书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

义无反顾

Saturday, July 18th, 2009

义无反顾

李洪军
“你们要进去得为业的那地,本不象你出来的埃及地,你在那里撒种,用脚浇灌,象浇灌菜园一样。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申11:10-12)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奔波40年之后,当他们来到大河对面,面对即将得为业的迦南美地,摩西再次用这段话叮嘱以色列人。
申命记之前的民数记,记载了两代以色列人的命运,第一代因他们的不信,除约书亚和迦勒两个人以外,全部倒毙在旷野。如何把第二代人带进迦南,实现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是摩西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在申命记,我们没有看到摩西总结第一代以色列人失败的教训,对第二代以色列人改变新的战略,而是喋喋不休的重复着他和第一代以色列人所说过的话,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些经文时,会发现很多重复的地方。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神赋予那个历史时代的特点,人的软弱和罪性,会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出来。第一代以色列人在埃及居住甚久,已经习惯了在那里为奴的生活,面对旷野这个不熟悉的新环境,每当遇到难处的时候,他们就哭喊着要回埃及。他们不是不晓得,旷野只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最终的目的地是迦南,是流奶与蜜之地。第一代以色列人,将人只注重经历而缺乏信心的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宁愿回到埃及地继续当奴隶,也不愿意凭信心快速前行,争取早日进入神所应许的迦南美地。第二代以色列人对埃及没有那么眷顾,不是他们比第一代有信心,而是他们出来的时候还小,或者是在旷野出生的,对埃及的生活没有什么经历,却习惯了旷野的生活,他们的困难是:为什么一定要去迦南,随便找一块风水宝地不就可以了吗。
两代人的表现不同,但是却出于同样的原因:只相信自己的经历,而对神的话缺乏信心。所以,摩西对以色列人的带领,不是换着花样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是反复用神不变的应许回答他们,因为“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所以,人必须超越人眼睛、耳朵、和思想(人心)的局限,用信心来接受神所应许给爱他之人的福分。
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例外,各人的软弱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根源却是一个:缺乏对神和神话语的信心。只有把信心牢牢扎根在神的话上,才能改变自己所习惯的生活方式,才能突破自己所熟悉的服事领域,才能从多年不见长进的信仰状况里挣脱出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是回到“老我”里面去寻求解决,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而是坚信神的应许,突破障碍,义无反顾的奔走天路。

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

Saturday, July 18th, 2009

 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

李洪军

“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侯,百姓都事奉耶和华……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所行的事。”(士师记,2:7, 10)
这段圣经记载在士师记的开头,当神用他的大能带领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在那里安居乐业以后,这些忘恩负义的以色列人就渐渐的把神忘记了,开始行耶和华眼中为恶的事。神兴起仇敌来攻击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不堪愁苦,向神乎求,神兴起士师施行拯救。然而几十年后,以色列人重蹈覆辙,又开始行耶和华眼中为恶的事。。。
以前读到士师记的时候,总觉得以色列人像扶不起来的阿斗,不长记性。后来慢慢觉得,说他们不长记性,好像是冤枉他们了,因为经历每一个“行恶-奴役-呼求-拯救”周期的,并不是同一世代的人。更确切的说,那些“又行耶和华眼中为恶的事”的以色列人,都是经过神拯救以后,在几十年太平盛世中出生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没有亲眼见过、没有亲身经历过神大能的拯救。
那些亲身经历过神大能拯救的父辈和祖辈们,都已经死了,而且死的特别干净利索,以至于他们后来的世代“不知道耶和华。”
教会七月份的主题是“我家神家,息息相关”。“我家”可以香火频传延绵不断,怎样才能与“神家”息息相关呢?
士师记是最好不过的反面镜子,那正面的教导又是什么呢?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6:6-7)
“要招聚你们男、女、孩子,并城里寄居的,使他们听,使他们学习,好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的一切话。也使他们未曾晓得这律法的儿女得以听见,学习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申31:12-13)
“我今日所警教你们的,你们都要放在心上,也要吩咐你们的子孙谨守遵行这律法上的话”(申32:46)
可见早在以色列进驻迦南之前,神就三令五申的吩咐作父母的要把神的话殷勤教导给自己的儿女,以色列人显然失败了。
那我们呢?要想知道四十年以后的分晓,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把纯正的信仰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并嘱咐他们传给他们的后代。这样,“我家”和“神家”才是真正的息息相关。